此文连载为《智慧社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上部分,谢谢关注!
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远大于其它因素,政策在城市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2010年开始,“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智慧城市建设被很多城市提上议程,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在国家及各地市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由于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基础建设水平千差万别,所以,目前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效果也参差不齐,相对来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杭州、南京、武汉等基础较好的二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领跑全国。
为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早在2012年1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智能楼宇与棚户区改造等多轨并发,智慧社区的发展也逐步步入主流。近两年来中央政法委发文要求,各地市县的综治办、公安局、街道办事处都不断补足盲区,开展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社会安全立体化建设,使得高速网络链路和智能化前端采集设备、各种社区型应用逐步丰满。
智慧社区的发展有着典型的螺旋形发展态势,社区是中级政府服务、民生工程的最前端的落脚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有其社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开展社区政务服务、社区党建、社区民意警务、社区群防共治成为了推动社区智慧应用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而雪亮工程这一将视频监控延伸到县乡村社区这一民生工程更是使得社区智慧应用的发展得到了爆发性增长,楼栋、单元、人与人、户与户通过视频专网、互联网、政务网络等连成一片、具备了点、线、面、体的建设发展基础。
智慧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安防这一建设切入点,构建平安社区是实现智慧社区的第一步,社区安防建设又分为了三大阶段来建设,分别为采集型、感知型、智慧型三大阶段循序渐进。
采集型社区是以出入口控制、楼宇安防、社区网格化管理、周界防护等安防基础技术手段为主要建设内容,构建起来一个在各个安防需求中的竖井式建设,各个建设项以设施设备、链路、信息采集为基础,实现各类社区服务的实时记录、事后翻查追溯、后置查询优化的工作模式为主。这一阶段是万事开头难的阶段,往往突显出“前期效益看不到、后期维护难见效”的窘境、导致智慧社区的建设推动困难重重、要面对政策执行难、资金配套难的困难。而随着近几年来的电信宽带网络、4G无线覆盖、雪亮工程等建设无疑解决了社区建设网络覆盖的最大短板,网络覆盖解决后,智慧社区建设发展朝着感知型发展。
感知型是充分利用第一阶段的采集基础,更新智能前端采集设备和用户交互手段,使得被动采集转变为主动感知,构建起来一个社区信息主动感知网络。这个网络基础以互联网、物联网、视频链路、传感器传输、社区服务APP、社区管理指挥中心、社区政务服务一门式一网式办事大厅建设为主,信息化发展不断加强,各类大数据应用和社区服务型应用逐步加深,用户体验逐步能够满足社区政府侧、居民侧、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侧多方的建设需求。而随着2017年人工智能元年的开启、人脸识别技术、支付宝社区服务、微信城市服务、视频结构化技术、视觉计算技术、红外热成像识别技术、智能停车场技术、共享单车、订餐、家政服务、家教培优等一系列的共享服务经济发展,使得智慧生活逐步形成,比如万科全国的社区中,都可以使用一款“住这儿”APP。APP中满足各类生活服务类、社区安防类、停车物业水电煤气、网络、有线电视缴费类、房屋中介买卖、社区管家、家庭医生、访客登记授权、社区运动活动场馆使用等,囊括了居民智慧生活、家庭智慧家居的各类服务,使得智慧型社区建设成为了可能。
智慧社区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家居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一个家庭信息化网络平台。家庭控制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因特网(Internet)、公众电话网、广电网、社区局域网等网络,通过家庭网关实现电子信息设备、通讯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或概称的三表三防设备)的控制与设备间协同。智慧物业利用社区视频监控网络、各种传感器网络及社区宽带网络构成物联网系统,实现智慧的保安消防、垃圾回收清运、停车场管理、日常设备检修与维护、环境监测、电梯管理等智慧服务。智慧公共服务利用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一站式”缴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特别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智能化,打破老人独自居家活动的状态,老人的各种诉求被感知:身体健康状况被社区医院和医护人员感知;居家安全和出行安全被社区服务人员和家属感知。智慧政务对部门、科室、社区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梳理、规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综治维稳、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单元,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具体应用与最终落脚点。在中央大力倡导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近几年来,中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呈现了一批规划前瞻、特色鲜明的智慧社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智慧社区既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也是新形势下探索街道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它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以统筹各类服务资源为切入点,以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努力在广内地区构建涵盖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领域党建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依托这一智能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创新管理手段,促进街道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同时创新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提供人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使其感受到智能生活的新体验,享受到一种“全响应”智慧状态,真正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
在智慧社区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难点与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技术问题。智慧社区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虽然这几年智慧社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只有标准草案,不同厂家的产品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因此无法直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以及系统间的控制联动。通过目前国内已经建成的智慧社区来看,智慧社区智慧化的程度并不高,未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原有的居民正常生活。
2.资金问题。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资金和后期维护资金,目前建设资金主要分为政府财政拨款以及民间资本,实际上政府资金有限,而民间资本进入时需要考虑到投资回报,通过试点来找到一个能适合于他们的盈利模式和持续可经营方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现在还没有达到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阶段。随着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方式的不断推进,在全国已经入库的智慧城市PPP项目中,截止到发稿日,包括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占比85.3%,累计达到110个PPP智慧社区项目。PPP方式利用社会资本方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来解决资金问题,但由于PPP立法缺失,对社会资本方来说政策风险显著、因此资金问题亟需通过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和操作指引来化解风险、提振智慧社区项目建设的社会资本方信心。
3.人才问题。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导致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研发、实施、维护等各环节出现人才瓶颈。另一方面,各智慧社区管理部门的实际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以至于方向不清、需求不明确,而最终导致智慧社区的建设失败或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4.观念问题。智慧社区虽然概念已经宣传了好多年了,但真正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还是极少部分,在实际建设中,包括社区管理者或是社区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筹措资金困难的社区,以及年纪比较大的住户,他们已经习惯于目前的生活模式,不肯去改变现状。
感谢您的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